在社会进一步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兼顾现代化与城市保护,是当代城市先进性的评价标准。目前,在中国非完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使许多旧的城市结构和历史文化遗存,被“城市现代化” 的脚步无情地踩得粉碎, “建设性破坏” 成为破坏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最主要的因素。城市的迅猛发展使得任何被动的、理想化的和静态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方法都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由此在呼吁加强国家整体保护意识,建立完善的保护制度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深入研究保护理论,以灵活有效的保护方法面对在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走的是一条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其资源环境代价大,城镇化质量低,不协调、不和谐和不可持续性问题突出。从城乡关系角度看,这种传统的城镇化是一种典型的城乡分割型城镇化。中国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以及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接轨仍面临诸多障碍,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很大。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必走之路。未来的重点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新型城镇化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城乡一体、文化传承。走新型城镇化之路,必须突破传统的城乡分割思维,把城镇化置于城乡一体化的框架之下。在新的背景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资源均衡配置是重要前提,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是根本保障,城乡共同繁荣和一体化则是基本目标。城市的繁荣不能建立在农村的衰落基础上,城镇化的红利应该在城乡居民间共享,城市病与农村病应该统筹兼顾、共同治理。
由于本人经验不足,文章可能存在错漏,望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