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基本资源,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对水的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历史,人类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治理水灾,同时又必须开发利用水资源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本身既是资源,又是环境的控制要素,水资源开发在给人们带来丰厚利益的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技术手段。水利水电工程在带给人类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容置疑地破坏了长期形成的稳定的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一方面实现了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巨大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在施工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大气和噪声污染;大量机械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水库工程库区水流速度减缓,降低河流自净化能力;污染物沉降、水温水质的变化影响水生生物种群的生存繁衍;库区水位抬升致使景观文物淹没,珍稀动、植物灭绝;水库下游河道水文水环境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种群生存;灌溉引水水温降低加害农作物生长。凡此种种,有些不利影响是暂时的,有些是长期的;有些是明显的,有些是隐性的;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可逆的,有些是不可逆的。在环境影响方面,水利水电工程具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影响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外部环境对工程也同样施以巨大的影响。深入揭示和认知这些影响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扩大和保护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消除或减轻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不仅是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者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责任。本书正是为实现这一目的而编写的。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正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可以这样说,当今衡量一项水利水电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不仅在于工程技术问题解决得如何完美,更重要的是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否受到充分的认识和较完善的解决。实行水利水电工程环境评价制度就是在调查清楚区域环境状况,在分析评估待建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采取对策措施,充分发挥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消除或降低不利影响至最低限度,使水利水电工程与环境相融合、相协调,使水利水电建设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服务。
李淑芹,女,汉族, 1987 年 5 月出生,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2008 年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现就职于山东水利技师学院,现已取得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资格证书和咨询工程师(投资)证书。主要从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设计、涉水建设项目防洪与输水影响评价等工作,参与的项目曾多处获得山东省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二等奖、三等奖。
喻石,女,汉族, 1988 年 12 月出生,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2013 年毕业于河海大学。现就职于南京瑞迪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曾在国家级期刊《工程技术》上发表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在任职期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