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序
令本书第一作者疑惑不解的一个大问题:即因为方法论对人民大众来说非常重要,而为什么在我们总结出全局形态应用型方法论之前,哲学界一直没有研究出适合人民大众运用的具有完整体系的方法论呢?实践已经证明,全局形态应用型方法论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及高效做事,可以帮助人们节省大量的时间及减少付出的代价,一般情况下大约可节省10%-30%,即一个星期大约可省出一天时间,若做得更出色还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
本书第一作者经过10多年的研究,结合他60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了一种适合人民大众运用的方法论的体系3←4321和12+1对规则。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运用,已经证明了这种方法论可以提高做事的成功概率和获取高的效率和效益,并得出以下几点重要结论:
( 1)该方法论由五个部分内容组成:做事三对核心要素、主观方面的四项潜能、客观方面的三个影响因素、两个动态因素及做事的正确指导思想。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可以用来指导人民大众学习、工作和生活,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正是因为这种方法论具有一个全局形态的完整体系,因此可以将这种方法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使人们不仅能学习到如何正确做事,更重要的是学会高效做事。从2018年至2021年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已实施了四年,效果良好。
(3)由于这种方法论内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及可以用来指导人们正确及高效做事,因此,这种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可作为人们做人做事的标准样本,引导人们向智慧人方向转化和发展,基于这种思想,作者已撰写了智慧集体和智慧个人等多部方法论著作。
(4)作者已经将该方法论应用于大众方法论、人生哲学与方法论、科技创新方法论、智慧教育与智慧学习、技术哲学方法论、智慧人、正确及高效做事方法论、挖掘自身潜能方法论等方面,它将会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 5)特别要重视陈昌曙教授所创建的技术哲学,陈教授已经完成了对技术哲学10个基本问题的研究与论述,但他在其著作《技术哲学引论》技术方法一节中讲到,“由于缺乏积累,不能如愿”。本书第一作者结合自己长期工程技术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完成了《技术哲学方法论 体系和原理 程序和方法》《技术哲学方法论的研究与应用》等著作,为陈昌曙先生未完成的工作做出了努力。
为了使方法论能在培养全社会各类人群过程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作者正在出版七个系列50本著作,这七个系列分别是大众方法论、人生哲学与方法论、智慧人、科技创新方法论、智慧教育与智慧学习、正确及高效做事方法论、挖掘自身潜能方法论,这七个系列除大众方法论系列增加了针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参考读物外,其它六个系列只针对小学学生、初中学生、高中学生、大专学生、大学本科学生、研究生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方面的人群,相信这些参考读物的出版对我国2035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智慧教育与智慧学习的方法论体系和规则对于各类人群都是相同的,但是对于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群来讲,不能采用同一种参考读物,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一是对于不同的人群其内容的多少应该分别地予以考虑,另外,从内容的特殊性上也必须有所不同,为此,应该针对各类人群编写出相应的参考读物,以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智慧教育与智慧学习系列的参考读物共七种,特邀请50多位领导和教师参加编写。
(1)适用于小学任课教师及高年级学生学习的参考读物:书名为《智慧教育与智慧学习浅谈》。
(2)适用于初级中学任课教师及学生学习的参考读物:书名为《智慧教育与智慧学习浅读》。
(3)适用于高级中学任课教师及学生学习的参考读物:书名为《智慧教育与智慧学习浅析》。
(4)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任课教师及学生学习的参考读物:书名为《智慧教育与智慧学习细谈》。
(5)适用于大学本科院校任课教师及学生学习的参考读物:书名为《智慧教育与智慧学习细读》。
(6)适用于任课教师及研究生学习的参考读物:书名为《智慧教育与智慧学习细析》。
(7)适用于企事业单位任课教师及工作人员学习参考的读物:书名为《智慧教育与智慧学习导引》。
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使人们了解方法论对正确及高效做事所能发挥的作用,进而努力掌握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方法。(2)将方法论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容密切结合起来,使思政课教育能取得更好的效果。(3)使各类人群清楚了解我们国家要实现的总目标的同时,能将自己学习和工作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目标之中。(4)这些参考读物能在培养具有“智慧人”特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的工作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并在为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2035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七个系列著作全部由本书第一作者主笔,参加编写及审校的单位有:
参加适用于小学任课教师及高年级学生学习的参考读物的编写及审校的单位有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小学和沈阳致爱学校的领导和部分教师。
参加适用于初级中学任课教师及学生学习的参考读物的编写及审校的单位有沈阳青少年宫及沈阳致爱学校的领导和部分教师。
参加适用于高级中学任课教师及学生学习的参考读物的编写及审校的单位有浙江省台州中学及浙江省温岭市新河中学的领导和部分教师。
参加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任课教师及学生学习的参考读物的编写及审校的单位有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及辽宁省赤峰市高等职业学院的领导与部分教师。
参加适用于大学本科院校任课教师及学生学习的参考读物的编写及审校的单位有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宁夏理工学院、云南保山学院的领导和部分教师。
参加适用于任课教师及研究生学习的参考读物的编写及审校的单位有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领导和部分教师及本书第一作者培养的在外地工作的博士。
参加适用于企事业单位任课教师及工作人员学习的参考读物的编写及审校的单位有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领导和部分教师及沈阳鼓风机集团的领导及部分科技人员。
除了书中提到的一些领导和教师及有关人员参加了本书的编写和审校外,沈阳良智循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也参与了该书的编写和审校工作,还有不少同志对本书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作者谨向他们表示深切的谢意。
作者
2022年4月
闻邦椿,原籍浙江温岭, 1930 年 9 月生于浙江杭州。 1943—1946 年就读于浙江省温岭县授智初级中学(现为新河中学), 1946—1949年于浙江省立台州中学高中部学习, 1949 年 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年12月因病复员,
1951 年夏考入东北工学院(1993 年复名为东北大学)机械系, 1955 年本科毕业后在苏联专家格· 依· 索苏诺夫的指导下从事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 1957 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东北大学教授、东北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名誉所长、辽宁省创意产业协会名誉会长,曾任东北大学“重大机械装备设计与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985 工程建设的首席教授。
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国际转子动力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曾先后任东北工学院机械二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长江学者” 奖励委员会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振动工程学报》主编,《机械工程学报》等八种杂志编委,上海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声” 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装备结构分析” 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流体传动与控制” 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及 20 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及北京吉利大学校长等职。
他长期从事机械工程和振动工程方面的教学工作,为培养各类学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讲授“机械振动学”“工程非线性振动”“振动机械的理论及应用”“振动的利用与控制”“机械和结构的动态设计”“基于系统工程的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 等多门课程。 现已培养 133 名硕士研究生、 105 名博士研究生和 16 名博士后,指导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访问学者各 1 名。
在科学研究方面,他先后完成了数十项国家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 973、 863 项目等。 他开辟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学术方向。
一是在振动利用和控制领域,在国际上首先创建了振动学与机器学相结合的“振动利用工程” 新学科;深入研究了振动同步理论,并提出了“振动同步传动” 的新概念;还研究了故障旋转机械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撰写了30 部著作。
二是在产品设计领域,研究并提出了基于系统工程的产品综合设计理论与方法以及系统化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和课题组同事一起,撰写了产品设计方法学方面的 16 部专著;还主编了 7 卷本、 6 卷本、 2 卷本和 1 卷本《机械设计手册》 。
三是在方法论的研究中,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高效做事的方法论体系,撰写并出版了《从追逐梦想到实现梦想》《现代成功学》《成功做事方法学》《顶层设计》《学位论文拟定方法学》等 40 部方法论专著。
和课题组同事一起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0 余篇, 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180余篇,被 SCI、 EI 和 ISTP 检索的论文近 260 篇,被引用 3000 余次。 他在研究中完成了诸多的技术创新,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他撰写的著作、教材、论文集及手册总计有 105 部,有两部著作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主编的六卷本《机械设计手册》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提名奖, 2009 年获科学出版社的著名作者奖, 2012 年获机械工业出版社最具影响力的作者奖。
他曾获国际奖 2 项, 国家奖 5 项, 光华工程科技奖 1 项,省、部、委级一、二等奖 10 余项,申请和被批准的国家专利 15 项。 在 2012 年召开的全国“振动利用工程” 会议上,大会授予他该研究领域的“终身成就奖”。
他曾访问 36 个国家,多次应邀去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讲学, 还曾参加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意大利、韩国、保加利亚、匈牙利、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芬兰、俄罗斯、西班牙、埃及等 20 余个国家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 宣读论文 70 余篇, 并多次应邀做大会报告。四次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 担任该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并负责主编四种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他曾是中共东北工学院和东北大学三届党委委员,还曾多次荣膺辽宁省劳动模范、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及冶金工业部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第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的简历及科研成果已载入世界名人录和国内的多种名人辞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