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English     
Home > Books
Guidelines of Wise Education and Wise Learning (Applicable to Teachers and Staff in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智慧教育与智慧学习导引 (适用于企事业单位任课教师及工作人员)
ISBN: 978-981-5052-84-8     Date of Publication: 2022

前 言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希望在一生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做出较大的贡献,而有些人却碌碌无为地度过其一生呢?有没有成功之道可以遵循的呢?很多人都想找出一个理想的答案,本书研究的智慧教育与智慧学习就是为了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它可以用来提高做事的成功概率,并获取高的效率和效益。
在人类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网络时代的今天,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社会上的不少人,如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行政工作人员,以及青年学生,他们的工作目标是为教育事业、科学研究事业或集体事业的发展,或为今后工作而学习一些必要的知识和培育所需要的能力,进而为国家经济的振兴作出一份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来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智慧教育与智慧学习与以往的方法论有着根本的区别。
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应用为基础,以本书第一作者长期实践经验作为参考,研究并提出了智慧教育与智慧学习的方法论体系
3432112+1对规则,其中包括做事的三对核心要素—— 目的和要求、任务和态度、步骤和方法;主观方面的四项潜能—— 思想和品德、知识和能力、健康和生命、毅力和战术;客观方面的三个因素—— 机遇和挑战、环境和协调(包括保护和利用)、条件和利用;做事过程中的两个动态因素—— 学习和运用、检查总结和提高。
学习和掌握智慧教育与智慧学习的方法论规则,不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年学生,不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学生,都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教育和科技工作者、企事业单位领导、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以及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其参考价值。作者认为,如若将全局形态应用型方法论列入成人教育的必修课程,也是合适的,与此同时,还应安排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具体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掌握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并使之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具体行动指南。如果他们早一些掌握这些规则,他们将会早一些受益。
本书是以企事业单位任课教师及工作人员为对象而编写的,可作为他们智慧教育与智慧学习的参考读物。在我国,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数量可以亿来计算,因
此,针对他们的特点撰写方法论的参考读物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本书共
16章,第1章研究智慧教育与智慧学习的重大意义及内涵;第2章至第7章分别讲述智慧教育与智慧学习的三对核心要素;第8章至第11章讨论主观方面的四项潜能:对个人来说,这四项潜能是思想和品德、知识和能力、健康和生命、毅力和战术;第12章集体做事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第13章到15章客观方面的三个因素、做事过程中的两个动态因素和正确的指导思想;第16章为结束语。
本书第一作者研究并提出的智慧教育与智慧学习的方法论体系和规则,在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领导和部分教师及沈阳鼓风机集团的领导及部分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针对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特点,详细讲述了方法论的体系
3432112+1对规则的具体应用,并收集和介绍了运用方法论规则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些实际案例,终于完成了该书的全部撰写工作。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不少朋友、同事的热情帮助,作者在此一并向他们致以深切的谢意!书中如有不妥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224

Editor-in-Chief

闻邦椿,原籍浙江温岭, 1930 9 月生于浙江杭州。 19431946 年就读于浙江省温岭县授智初级中学(现为新河中学), 19461949年于浙江省立台州中学高中部学习, 1949 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12月因病复员,
1951 年夏考入东北工学院(1993 年复名为东北大学)机械系, 1955 年本科毕业后在苏联专家格· 依· 索苏诺夫的指导下从事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 1957 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东北大学教授、东北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研
究所名誉所长、辽宁省创意产业协会名誉会长,曾任东北大学“重大机械装备设计与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985 工程
建设的首席教授。
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国际转子动力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曾先后任东北工学院机械二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长江学者” 奖励委员会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振动工程学报》主编,《机械工程学报》等八种杂志编委,上海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声” 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装备结构分析” 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流体传动与控制” 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及 20 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及北京吉利大学校长等职。
他长期从事机械工程和振动工程方面的教学工作,为培养各类学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讲授“机械振动学”“工程非线性振动”“振动机械的理论及应用”“振动的利用与控制”“机械和结构的动态设计”“基于系统工程
的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 等多门课程。 现已培养 133 名硕士研究生、 105 名博士研究生和 16 名博士后,指导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访问学者各 1 名。
在科学研究方面,他先后完成了数十项国家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
973863 项目等。 他开辟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学术方向。
一是在振动利用和控制领域,在国际上首先创建了振动学与机器学相结合的“振动利用工程” 新学科;深入研究了振动同步理论,并提出了“振动同步传动” 的新概念;还研究了故障旋转机械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撰写了
30 部著作。
二是在产品设计领域,研究并提出了基于系统工程的产品综合设计理论与方法以及系统化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和课题组同事一起,撰写了产品设计方法学方面的
16 部专著;还主编了 7 卷本、 6 卷本、 2 卷本和 1 卷本《机械设计手册》 。
三是在方法论的研究中,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高效做事的方法论体系,撰写并出版了《从追逐梦想到实现梦想》《现代成功学》《成功做事方法学》《顶层设计》《学位论文拟定方法学》等
40 部方法论专著。
和课题组同事一起先后发表学术论文
800 余篇, 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180余篇,被 SCIEI ISTP 检索的论文近 260 篇,被引用 3000 余次。 他在研究中完成了诸多的技术创新,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他撰写的著作、教材、论文集及手册总计有
105 部,有两部著作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主编的六卷本《机械设计手册》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提名奖, 2009 年获科学出版社的著名作者奖, 2012 年获机械工业出版社最具影响力的作者奖。
他曾获国际奖
2 项, 国家奖 5 项, 光华工程科技奖 1 项,省、部、委级一、二等奖 10 余项,申请和被批准的国家专利 15 项。 在 2012 年召开的全国“振动利用工程” 会议上,大会授予他该研究领域的“终身成就奖”。
他曾访问
36 个国家,多次应邀去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讲学, 还曾参加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意大利、韩国、保加利亚、匈牙利、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芬兰、俄罗斯、西班牙、埃及等 20 余个国家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 宣读论文 70 余篇, 并多次应邀做大会报告。四次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 担任该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并负责主编四种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他曾是中共东北工学院和东北大学三届党委委员,还曾多次荣膺辽宁省
劳动模范、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及冶金工业部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第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的简历及科研成果已载入世界名人录和国内的多种名人辞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