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English     
Home > Books
Popular Methodology
面向人民大众方法论
ISBN: 978-981-5052-11-4     Date of Publication: 2022

前 言

为什么世界各国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机构或部门专门来研究人民大众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法论,也没有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论供人民大众所使用,这显然会影响到他们正确及高效做事。
在近
10多年的时间里,作者发现了这一个重要问题,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研究机遇。
辩证唯物主义有两大研究方向:世界观和方法论。现今社会研究世界观的单位和个人很多,而专门研究方法论单位和个人极少。因此,直到现在还没有一种理想的方法论可以有效地用来指导人民大众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此外,直至目前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全局形态的方法论能指导人们正确及高效做事,其可获取的效率和效益一般可达
10%30%,甚至成倍地提高。
基于上述思想,本书第一作者在从事教学和科研
60多年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了面向人民大众的全局形态应用型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经过多年的使用,已经证明了它的有效性。
社会上很多人知道: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的两大方向之一,毫无疑问,它应该是全社会最值得关心和重视的热点问题之一。本书总结出的面向人民大众的全局形态应用型方法论是本书第一作者在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提出的自具特色的、全局形态的和科学的方法论新的体系和规则,对于任何集体和个人,只要坚决执行这些规则,就可以大大提高做事的成功概率,并能获取高的效益和效率。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希望在一生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做出较大的贡献,而有些人却碌碌无为地度过其一生呢?有没有成功之道可以遵循的呢?很多人都想找出一个理想的答案,本书研究的方法论就是为了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它可以用来提高人们做事的成功概率,并获取做事高的效率和效益。国际上,成功学的创始人—— 美国的戴尔·卡耐基和拿破仑·希尔在
19261948年间问世的著作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成功学的基本内容做过详细叙述,而且通过实践,证明了他们提出的原理能获取良好的效率和效益。
在人类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或知识网络时代的今天,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社会上的不少人,如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行政工作人员,以及青年学生,他们的工作目标是为教育事业、科学研究事业或集体事业的发
展,或为今后工作而学习一些必要的知识和培育所需要的能力,进而为国家经济的振兴作出一份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来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全局形态应用型方法论与以往的成功学方法论有着根本的区别。
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技术成就的应用为基础,以作者的长期实践经验为参考,研究并提出了全局形态应用型方法论的体系
33432112+1对规则,其中包括做事的三对核心要素:目的和要求、任务和态度、步骤和方法;主观方面的四项潜能:思想和品德、知识和能力、健康和生命、毅力和战术;客观方面的三个因素:机遇和挑战、环境和协调(包括保护和利用)、条件和利用;做事过程中的两个动态因素:学习和运用、检查总结和提高;正确指导思想:所有工作应在科学哲学思想指导下完成。
学习和掌握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不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年学生,不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或是研究生,都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教育和科技工作者、企事业单位领导、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以及各行各业的人们,均有其参考价值。作者认为,如若将《面向人民大众的方法论》列入大、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并安排这一方面的具体实践活动,让他们学习和掌握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并使之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具体行动指南,也是很有必要的。
本书共分十八章,第一章研究面向人民大众方法论的重大意义及其内涵,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讲述正确做事和高效做事的三对核心要素,第八章至第十四章讨论主观方面的四项潜能(个人和集体)、客观方面的三个因素和做事过程中的两个动态因素,第十五章为用科学哲学思想统领所有工作,第十六章为方法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第十七章为方法论应用的智能化和智能处理系统,第十八章为结束语。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不少朋友、同事的热情帮助,作者在此一并向他们致以深切的谢意!书中如有不妥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224

Editor-in-Chief

闻邦椿1930 9 月生于浙江杭州,原籍浙江温岭县。 1943 年—1946 年就读于浙江省温岭县授智初级中学(现为新河中学), 1946 年—1949 年于浙江省立台州中学高中部学习,1949 10 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 12月因病复员, 1951 年夏考入东北工学院(1993年复名为东北大学)机械系, 1955 年本科毕业后在前苏联专家格·依·索苏诺夫的指导下从事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 1957 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现为东北大学教授、东北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名誉所长、辽宁省创意产业协会名誉会长,曾任东北大学“重大机械装备设计与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985 工程建设的首席教授。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国际转子动力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还曾先后任东北工学院机械二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长江学者” 奖励委员会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振动工程学报》主编,《机械工程学报》等 8 种杂志编委,上海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声” 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装备结构分析” 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流体传动与控制” 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及 20 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及北京吉利大学校长等职。
他长期从事机械工程和振动工程方面的教学工作,为培养各类学生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讲授“机械振动学” 、 “工程非线性振动” 、 “振动机械的理论及应用” 、 “振动的利用与控制” 、 “机械和结构的动态设计” 、 “基于系统工程的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 等多门课程。,已培养
133 名硕士研究生、 105 名博士研究生和 16 名博士后,总计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 254 名,还曾指导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访问学者各 1 名。
在科学研究方面,他先后完成了数十项国家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
973863 项目等。他开辟了几个重要的学术方向:
1) 在振动利用和控制领域,他在国际上首先创建了振动学与机器学相结合的“振动利用工程” 新学科;深入研究了振动同步理论,并提出了“振动同步传动” 的新概念;还研究了故障旋转机械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撰写了 12 部著作。
2)在工程非线性振动和故障旋转机械的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中,解决了工程中诸多非线性动力学问题,获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同时研究了带有多种不同故障的旋转机械非线性动力学问题,最先提出灰色诊断的理论和方法。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撰写的《工程非线性振动》是在国际上该领域发表的第一部著作。
3) 在产品设计领域,研究并提出了基于系统工程的产品综合设计理论与方法以及系统化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和课题组同志一起,撰写了产品设计方法学方面的 8 部专著;还主编了 6 卷本、 2 卷本和 1 卷本《机械设计手册》。
4) 在方法论的研究中,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高效做事的方法论体系,撰写并出版了《从追逐梦想到实现梦想》《现代成功学《成功做事方法学》《顶层设计》、《学位论文撰写方法学》《如何做好科学研究 如何成功做人做事》《如何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概率》《全局形态应用型方法论》《智慧人》等 40 多部专著。
和课题组同事一起先后发表学术论文
800 余篇, 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180余篇,被 SCIEI ISTP 检索的论文近 260 篇,被引用 3000 余次。他在研究中完成了诸多的技术创新,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他撰写的著作、教材、论文集及手册总计有
105 部,有两部著作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主编的六卷本《机械设计手册》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提名奖, 2009 年他曾获科学出版社的著名作者奖, 2012 年获机械工业出版社最具影响力的作者奖。
他曾获国际奖
2 项,国家奖 5 项, 光华工程科技奖 1 项,省、部、委级一、二等奖 10 余项,申请和被批准的国家专利 15 项。在 2012 年召开的全国“振动利用工程” 会议上,大会授予他该研究领域的“终身成就奖” 。他曾访问 36 个国家,多次应邀去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讲学, 还曾参加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意大利、韩国、保加利亚、匈牙利、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芬兰、俄罗斯、西班牙、埃及等 20 余个国家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 宣读论文 70 余篇, 并多次应邀做大会报告。 4 次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 担任该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并负责主编 4 种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作者曾是中共东北工学院和东北大学三届党委委员,还曾多次荣膺辽宁省劳动模范、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及冶金工业部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第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的简历及科研成果已载入世界名人录和国内的多种名人辞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