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风能、太阳能等自然可再生资源产生的能量可以转变为电能,而新能源电力系统就是利用了这样的原理,并且有效减轻了能源压力。维持新能源电力系统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储能技术。储能技术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抽水蓄能技术不能完全解决由风、光为主的新能源发电不稳定造成的问题,新型储能技术由此应运而生,多元化的储能技术不断发展。储能技术的发展,是为了保证能量的利用过程能够连续进行,在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等各方面,如电力工业、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热利用等多个领域,都非常重要,并对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清洁高效的能源系统已成为各国能源转型的发展趋势和努力方向。不论是推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还是实现能源互联网,储能技术都是能源转型浪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尤其对于电力工业而言,储能是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储能技术不仅具备增强电网稳定安全运行的能力,还可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效率,更是实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的重要条件。同时,以锂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技术的突破,对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和电动汽车的普及应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本书力求反映新型储能技术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在保证基本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充分吸收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本书共有十章,从不同领域对能源系统储能的相关原理与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本书适合作为物理类、电子信息类、新能源专业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从事储能系统研究的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在本书的策划和写作过程中,曾参阅了国内外有关的大量文献和资料,从中得到启示;同时也得到了有关领导、同事、朋友及学生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本书的选材和写作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加上作者学识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缺点和谬误,敬请同行专家及读者指正,以便进一步完善内容。
张照雪, 男, 汉族, 1987 年 12 月生, 河南新乡人, 本科学历,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现就职于许昌许继电科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主持完成“鲁能海西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北京怀柔科学城北房储能电站”“金华电网 1#应急电源基地工程”等, “鲁能海西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获“第三届国际储能创新大赛”第二名。 主持开发的“MESS8000 新一代簇级控制储能系统”“280-1P16 风冷电池 PACK”等产品通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技术鉴定。
郝艳明, 男, 蒙古族, 1990 年 1 月生, 浙江杭州人, 本科学历,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 现就职于杭州山立净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工程师, 专业基础扎实, 对容器化工类、 非标机械设计类都有涉猎, 熟悉机械加工工艺和制冷设备, 精通各种设计软件,如各种绘图软件、 办公软件、 换热器设计软件等, 多次在企业中获得先进个人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