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迹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人们运用书写工具,按照社会规范和书写规则要求,进行书写活动的文化产物。作为一个特定的事物,笔迹蕴藏着极为深刻和丰富的内涵。从最初产生的形象符号到形成统一的文字符号,从结绳记事到“字如其人”,有关笔迹应用的研究成果丰硕。笔迹既是人在书写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也是书写者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笔迹鉴别作为一项重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今天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众多的研究者在笔迹鉴别这一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笔迹是人们利用纸笔等工具进行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时留下的外在痕迹,它既是个体身体活动的习惯性表现,也是能力、个性等心理特点的无意识呈现。笔迹检验则是对个体留存的笔迹形态里的丰富心理学信息进行测定、认识和探索的过程。西方社会广泛认同笔迹是判别书写者的性格、气质、情感、智力、社会能力甚至判别品性好坏的指标,并提倡“笔相”是笔迹判定的根基。书写的笔迹特征是在环境、教育、成长等很多影响因素下形成的,一般来说一经定型就很难改变。即使有些变化,也是不明显、较为缓慢的,基本特征不会有大的变化。而摹仿笔迹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实现某种利益,以特定人的字迹作为范本,伪造书写近似于特定人笔迹特征的签名或者文书。近年来,在受理的相关案件中,涉及笔迹的鉴定逐渐增多,很多仿真度高,检验难度也加大。然而人们往往对这些犯罪的防范意识还很薄弱,越来越多的人被小利益或好奇心驱使上当受骗,导致财产或人身安全受到威胁。针对这一现象,司法部门与公安部门不仅对警务人员的身体素质和体能进行严格的训练,而且在技术上更加强化笔迹检验这一项工作。而笔迹检验新技术的推陈出新和进一步应用,给刑事案件的定性和定罪量刑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证据。本书从基础理论出发,系统阐述了笔迹鉴定的基本概念、理论依据和鉴定程序,不仅分析了书写人特征、笔迹检验规律与方法,还探讨了鉴定人的思维与心理在笔迹检验中的重要性。此外,本书还涉及了笔迹鉴定的质量监控体系,在技术标准与规范方面,提出了笔迹鉴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并对其进行了技术性反思。最后,本书研究了现代笔迹鉴定技术的发展,包括笔迹形成时间鉴定、数字化手写笔迹鉴定以及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在笔迹鉴定中的应用,为笔迹鉴定领域提供了全面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杨焜,男,汉族,1989年7月生,山东潍坊人,本科学历,2014年毕业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现就职于山东鑫诚司法鉴定中心。研究方向为文书鉴定及痕迹鉴定。从事司法鉴定工作以来,累计参与文书、痕迹鉴定工作2500余例,始终秉持实务操作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的原则,致力于知识探索与实践应用。在此期间,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并参与了《AI深度伪造技术伪造的数字档案的鉴别及防范》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肖宜超,女,汉族,1994年3月生,山东潍坊人,本科学历,2017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现就职于山东鑫诚司法鉴定中心。研究方向为文书鉴定及痕迹鉴定。自从事司法鉴定工作以来,累计参与文书、痕迹鉴定工作2000余例,参与鉴定的多例案件被评选为全市司法鉴定行业疑难复杂案例,注重实务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发表论文《一起利用真实签名添加书写的篡改案例鉴定体会》《浅议左手伪装对笔迹特征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