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中,既有线桥梁上跨工程如同在跳动的脉搏上完成精密搭桥手术——既要确保既有铁路大动脉的畅通无阻,又要实现新建工程的安全建设。这种在“动态禁区”中总结提炼安全平稳的施工工序及安全管理措施,正是本书编写的初心所在。 近年来,随着《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的深入推进,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已突破16万公里(数据来源:2023年国家铁路局年报),其中70%以上的铁路枢纽改扩建工程涉及既有线交叉施工。特别是在"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加密成形过程中,上跨既有线桥梁工程呈现出"三高"特征:施工精度要求高(毫米级控制)、安全风险系数高(日均百余列次行车干扰)、技术集成难度高(BIM+智能监测多系统协同)。面对这样的行业挑战,传统施工手册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工程实践需求,这正是本书体系化梳理创新技术的现实背景。 本书立足于编者数十余年来参与铁路既有线建设的实战积累,同时结合了本单位多年的成功施工项目,对上跨既有线桥梁施工类型中的转体、顶推、挂篮、架梁等不同施工形式进行了总结、梳理,分别介绍其施工工艺、控制要点及安全管理措施;同时对旧桥拆除施工进行专篇介绍,每种施工形式均增加了具体案例进行针对性说明,对铁路行业既有线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同时也可为项目施工人员提供借鉴参考。特别致敬奋战在铁路建设一线的工程师们用汗水、智慧和实践浇筑的技术丰碑。 期待本书能为铁路桥梁营业线施工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专业参考,为新时代铁路高质量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当一列列动车组安然穿越我们建造的钢铁虹桥时,那铿锵有力的轮轨撞击声,正是对桥梁建设者最动听的礼赞。 限于笔者水平,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业界同仁不吝指正。 编者 2025年春于郑州
王文兵,男,汉族,1967年8月生,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 学历,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现就职于通号(郑州)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担任集团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职务,主要从事涉铁市政公路桥梁工程建设,参与集团内多项重大涉铁桥梁及道路工程建设项目,擅长复杂铁路线路环境下的市政道路及桥梁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曾获河南省工程建设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
沈继军,男,汉族,1987年8月生,山东青岛人,本科学历, 毕业于中南大学,现就职于通号(郑州)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担任集团总工办主任兼工程部部长职务,主要从事涉铁市政公路桥梁工程建设,擅长上跨既有线桥梁的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参与并主导了郑州市农业路跨京广铁路桥梁工程项目的策划与施工,编写的多部工法获得省部级技术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