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劣质化”泛滥带来的两大社会矛盾。首先,社会需求优质化与工程质量劣质化的矛盾。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质量和服务有了更高的期望值,然而全国工程质量的水平并没有跟上社会需求的质量水平,社会需求的优质化与工程质量劣质化之间的矛盾正逐步扩大。 2019 年住建部组织全国建设工程检查结果显示以下四大问题广泛存在:(1)偷工减料、假冒伪劣、劣质工程等现象仍较为普遍。(2)有些业主重设计轻勘察,可能导致地层不均匀,建筑物易出现裂缝。有些业主专业素质较低,其失范行为严重影响工程质量。(3)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导致一线操作质量无法保障。(4)工程监理队伍素质不高。其次,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与资源的普遍性浪费的矛盾。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经济发展方式、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资源的浪费仍具普遍性。在建筑工程方面,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导致大量生产能力闲置,商品房严重过剩,烂尾楼随处可见。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每年有近 10%的工程未达到一次验收合格标准,需再次投入大量资金重新补强加固才能达到要求。资源的浪费不仅仅局限于建筑领域,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社会的普遍性浪费己成为不争的事实。
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科学性是本文理论探讨的归宿。长期以来,建设工程管理都是基于实践经验的管理,重实践经验,轻理论研究,重技术的符合性,轻管理的科学性,重行政命令干预,轻经济手段调节, “脚痛治脚,头痛治头”,其结果必然形成质量发展的忽高忽低。根本原因是没有把建设工程质量内在规律性研究透,没有把对其实施监督管理的理论机理搞清楚。分析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的本质特征,探讨工程质量政府监督过程中的行为规律, 揭示工程质量形成的内在投入产出关系,就需要对监督管理体制、机制、行为、阶段监督管理和分部监督管理进行系统研究,形成监督与管理两个层次完整的体系, 为监督管理体制创新、 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科学性提供理论借鉴。
田毅杰,男,汉族, 1981 年 7 月生,甘肃兰州人,毕业于兰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央企所属建材企业从事经营管理工作。曾获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机冶建材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发的“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二等奖”;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建材行业首席信息官联盟颁发的“建材行业信息化工作先进个人”;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建材行业智能工厂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