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English     
Home > Books
Author
Title
Subject
Year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范围越来越广,对 施工工艺和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各类地下管道、隧道 及综合管廊的建设中,顶管和盾构是最常用的2种非开挖施工方法。近30年来,顶管从 最初的人工掘进式顶管,发展到现在的泥水平衡和土压平衡机械顶管;顶管截面由原 来的圆形,发展到矩形顶管和异形顶管;管径由原来的800mm2200mm,发展到目前 最大的矩形顶管5500mm×9100mm。盾构由原来的土层推进,发展到现在的硬岩掘进机 TBM);由原来的单一圆形截面,发展为现在的各种大尺寸断面、各种地质条件、 各种长度的隧道掘进施工。盾构与顶管施工技术发展的速度之快,应用范围之广,可 谓天翻地覆、日新月异。 顶管技术和盾构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非开挖施工,尤其是应 用在穿越建(构)筑物、水体、铁路、公路等下方的线状工程。传统认为:顶管是通 过压力把管节顶进要通过的土体中,再把管内土挖走,一般适用于直径2.0m以内中 小型管道的施工;盾构是利用专门的机械,边挖土边衬砌管片,土方挖运都是机械自 动化完成,适用于大型隧道的施工。实际上,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普及化、多样 化及复杂化,盾构技术和顶管技术都有了飞跃式的发展。这两种技术的施工水平越来 越高,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近年来发展的推盾技术更是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综合 应用。由于顶管和盾构都是地下的非开挖施工,均属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 合理的设计方案是工程得以顺利完成的前提,技术方法和过程控制则是安全施工的保 障。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中,应根据工程特点、地质条件及环境状况,选择科学合 理的施工方法,控制工程自身风险和环境风险,以到达理想的工程效果。 地质条件是决定顶管和盾构施工方案选型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施工效率、 质量和安全的基础性条件。顶管和盾构施工都在地下岩土体中穿越,不可避免的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岩土工程问题。本书系统性阐述了顶管、盾构的发展历史、理论基础、 施工内容、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重点环节,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不同地质条件下不同 类型盾构与顶管的施工情况和工程效果,对施工中常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提出了处理 思路和技术措施,有利于促进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全书共分四章,由王刚统一筹划和编撰。第一章概述,由王刚、杨翼飞、任胜伟 撰写;第二章顶管法,由杨翼飞、任胜伟、李卫华、裴生祥撰写;第三章盾构法,由王刚、李卫华、裴生祥、杨飞撰写;第四章推盾技术,由王刚、杨飞撰写。各章初稿 完成后,由王刚对全书进行统一校对和定稿,王荣彦参加了全书的编排与出版工作。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20多年来所从事顶管及岩土工程施工经验和技术成果的总结,并 调查研究了郑州、洛阳等地地铁建设中盾构施工的应用情况,也借鉴了一些前人在顶管 技术和盾构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作者工作和成书过程中,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段的技 术交流中得到省内外知名专家、前辈的指导。在省内顶管、盾构的设计方案选型论证、 施工图评审及专项施工方案论证中也得到了许多启示和收获。在书稿编撰过程中得到了 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中基建筑安装工程 有限公司等单位及个人的技术支持和资料支持。书中引用的一些前人研究成果、技术理 论、工程案例和资料,限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注明,再此一并表示感谢。 鉴于作者的工作经历、施工经验和技术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 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任重而道远,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与环境 情况均有异同,顶管与盾构的理论、施工技术及机械设备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有些 技术方法尚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优化。愿与广大读者及业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 书中的谬误之处请读者鉴谅。

ISBN: 978-981-5103-93-9 Date of Publication: 2022
More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较快,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由于我国大力支 持互联网技术和科技创新,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运输业的规模庞大,现有的交通网 络已不能适应,所以公路建设不断增加,随着公路建设技术的日趋成熟,公路建设的 质量也得到了较大完善,理论结合实践使我国公路施工技术取得较大发展的成果。 本书贯彻了部颁最新的标准规范,保证了时效性,使其能与实际紧密结合;并采 纳了部分企业技术人员的意见,使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突出教育的特点。本书在 力求实用性、知识性和通俗性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注重实践训练,便于教学和学生 学习。 公路施工组织管理主要是以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按 企业需求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理论知识的内容,以“应用”为主旨,在编制过 程中,根据企业的要求,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能力要求紧密地联系起来,突出理 论知识的应用性。 本书通过对公路工程施工技术、高速公路桥梁施工技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与公 路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技术管理以及公路的生态保障技术的分析,阐明公路工程的基 础理论。通过对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的探讨,研究了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不乏创新的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的专业书籍,以期为我国 广大公路工程从业者提供全新的理论支持与辅助,为我国的交通运输与公路建设添砖 加瓦。

ISBN: 978-981-5093-71-1 Date of Publication: 2022
More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层商业建筑技术得到不断进步,人们对高层商业建筑的 施工管理也有了新的需求。 高层建筑可以节约建筑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 高层建筑施工具有层数高,投入大,工程期限比较长,施工难度大的特点。施工过程 中对安全性及施工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合理 地运用各项施工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节约成本,同时又能加快施 工进度,保证施工顺利完成。 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推动了建筑业的发展速度。高层 建筑已成为城市建筑的主体,人们对高层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高层建筑的建 设质量和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高层建筑的结构较为复杂,必须对工程进行精心 设计,采用科学合理的现代化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 用,确保高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以及生态环境,争取施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重 视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确保高层建筑施工安全。 本书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专著,主要讲述的是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以及管理研究。首 先本书对高层建筑施工进行讲述;接着对施工技术进行讲述;最后对施工管理进行讲 述。通过本书的讲解,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ISBN: 978-981-5093-91-9 Date of Publication: 2022
More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电网规模越来越大,大型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的几率越来越高,如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和处理,将可能造成系统不稳定、电网瓦解、重大设备的损坏和大面积停电以及其他灾难性的后果。因此,长期以来电网经营企业一直把 防范电网事故,特别是防止大面积停电和电网瓦解事故,作为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关系人类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电力行业,安全更是重中之重。“无危则安,无缺则全”,从字面意义来看,安全就是没有伤害、没有损失、没有威胁、没有事故发生。按照系统安全工程观点,安全是指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伤害。更具体来讲,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人员伤亡、职业病、或设备、设施损害,或环境危害;不因人、机、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系统失效、人员伤害或其他损失。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安全也可以看作是人、机、环境三者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一旦打破这种平衡,安全就不复存在了。本书以电力安全基本原理为起点,囊括事故应急预案、事故致因理论、事故分析方法,并着重突出事故案例分析,将事故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体系。本书立足于电力安全工作实际,总结了电力安全管理、事故分析经验,并进行开拓创新,反映了电力安全事故管理与事故分析的最新发展,对安全意识的提高、事故 致因理论的学习、事故分析方法的掌握及其它们的运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书可供电力安全管理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电力企业职工安全教育培训用书。

ISBN: 978-981-5093-90-2 Date of Publication: 2022
More

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工业时代,气候变化、环境恶化、能源污染等问题日益 严重,为保护地球,在各国政府的倡议下,一场全球化的“低碳革命”兴起,人类进 入低碳时代。城市作为主要人口聚居区,如何在低碳时代背景下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 成为备受瞩目的问题。 世界各国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而化 石能源的使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的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 化,各种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气候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不仅给社会经济的发 展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面对这一 现状,世界各国日益认识到减少碳排放量、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开始大力倡导发展 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近年来,为了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促进政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我国也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而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能否得 到有效落实,与城市规划与管理中是否真正融入了低碳理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本书是一本关于城市规划的专著,主要讲述的是低碳时代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首 先本书对有关生态城市的知识进行讲述;其次对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进行讲述;最后对 低碳城市的管理进行讲述。通过本书的讲解,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ISBN: 978-981-5098-24-2 Date of Publication: 2022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