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的根,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地精、血参、神草。 人参是闻名遐迩的中国“东北三宝” 之一,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和保健佳品,又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 有 3000 多年的药用历史。人参有四大家族,即我国的“吉林参” 、朝鲜的“高丽参” 、日本的“东洋参” 、加拿大和美国的“西洋参” 。我国的人参有三种类型:一是“野山参” ,产于深山老林中,生长在海拔 1500~2000 米的原始森林,是“东北三宝” 之首,目前越来越少,是难得的天然绿色补品; 二是“园参” ,是在森林坡上或森林附近山区平地上人工种植的人参。按加工方法分为全须生晒参、白干参、生晒参、边条鲜参、普通鲜参、边条红参、 普通红参、白糖参等规格; 三是“移山参” ,是模拟山参的生长习性和生态环境,把园参籽撒到或者参苗移栽到原始森林里,使其自然生长,不进行任何人工管理,经过几十年生长再挖出来,具有和野山参相似的品质和化学成分,年限越长,其价值越高。
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人参: “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 ” 从汉代开始历代医药学家都对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疾病等进行论述, 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总结式强调:人参“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治胎前产后诸病” 。人参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治疗、预防和保健。古往今来,人参一直被广泛用于临床,应用范围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科。因能起死回生、 救急扶危,故有“神草” 之称。其味甘、微苦,性平。归肺、脾、心、肾经。然人参之性,阳中微阴,功能补五脏,通行十二经,故凡五劳六伤、七情致病以及诸气血、津液不足之证经过配伍皆可使用。其核心功能是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直接功效有补气健脾、养胃和中、补气益肺、补气养心、安神益智、补气生津、大补元气。间接功效有补肾纳气、补气养血、补气助阳、补气回阳、补气敛阴、补气摄血、扶正解表、攻补兼施、助正清热、补气活血、补气明目。其内容分散于各种医籍中。
从 20 世纪初,国内外开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人参的有效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研究,特别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的 70 多年来,人参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人参的有效成分、含量、药理作用、动物实验、临床应用、新药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参含有的化学成分有人参皂苷、人参多糖、挥发油、萜类、醇类、脂肪酸类、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等,人参中还含有乙酸、丙二酸等低分子量有机酸,以及酒石酸、马来酸等其他种类的有机酸,还含有具有较高活性的脂溶性成分比如亚油酸、甾醇、聚炔类等化合物,人参中含有钙、镁、钾等各种无机元素,同时还含有对机体有重要作用的锗元素等。现代研究证实,人参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辐射、抗疲劳、抗衰老、抗阿尔茨海默病、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心肌细胞凋亡、 抑制心肌肥厚、改善记忆功能、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功能,还可以保护神经及脑组织、肾功能,促进血细胞生成, 调节血压、血糖、血脂、内分泌、垂体—肾上腺—性腺轴和增强免疫功能,抑制胃液分泌,促进溃疡愈合等药理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地应用于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各种疾病和各种肿瘤的预防、治疗。其研究内容散见于各类报、 刊、书籍中,不便于查找和应用。有鉴于此,编者们通过对历代医药学家对人参的论述及应用记载, 70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现代研究进行捜集、归纳、分析、整理、编辑成《人参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以便于广大医务工作者查找、阅读和临床应用,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历代医药学家对人参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的论述和记载。包括历代医药学家对人参的应用及论述、人参历代方剂应用解析、历代医药学家对人参的临床应用、当代医药大家对人参的应用和认识; 下篇为人参的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包括人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人参的临床应用及研究,即人参在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及性腺系统、神经系统中的作用,在抗肿瘤、抗衰老、抗疲劳、抗辐射、抗炎、免疫调节和抗病毒中的作用,治疗高脂血症、肥胖症、过敏性疾病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人参现代制剂,即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
本书参考和引用了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特别是近 20 年来医药学家们对人参的论述和临床应用的探讨和研究内容, 参考了国内外广大人参科研工作者对人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理、动物实验、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内容,在此向广大作者和研究者们表示真诚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诚望广大同仁指正。
进入 21 世纪信息社会的今天,人们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愈加多样化,广播电视作为最具影响力的传输媒体,深深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它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是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信息和娱乐工具。广播电视融合电子、通信、信息、计算机、网络、材料、自动控制等多项技术于一体,为适应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满足教学和有关技术人员的需要,本书作者根据多年的专业教学和科研经验,结合当前的新技术,编写了《广播电视基础知识研究》。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广播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工作原理以及广播电视系统中涉及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理论,并结合有关的实际电路与实例进行剖析。
宫腔镜为临床诊治妇科疾病的一种新型方式,可准确、直观地检出宫腔病变,结合有效的宫腔镜手术可以在改善患者病情的同时满足患者保留子宫的需求,综合应用价值显著,可以将其作为临床上妇科疾病的首选诊治措施。
以往诊治妇科疾病多采用 B 超检查、透视镜等方式,但因诊治效果不良、治愈率非常低,其推广存在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逐步改进,宫腔镜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已在临床妇科疾病诊治中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使宫腔镜检查可更为直观地检出宫腔病理和生理病变,为临床诊治妇科疾病提供了新方法。早期阶段,宫腔镜仅用于检查宫腔部位,其作用存在局限性,因医学设备逐步改进和完善,不断提升手术技术,宫腔镜技术已在临床妇科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应用日益成熟。
综上,宫腔镜为临床诊治妇科疾病的一种新型方式,可准确、直观地检出宫腔病变,疗效突出,且无切口,不开腹,创伤性小,可满足患者保留子宫的需求,值得推广。
公路施工是整个公路工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而做好公路施工的技术管理工作更是整个公路工程得以安全稳定进行的前提和日后公路正常完成交通运输任务的保证。公路的施工管理包括对材料、施工质量等进行相关的技术监督与控制,还要运用相关技术保障施工过程工艺技术参数符合要求。在做好施工管理工作的同时,也要对竣工后使用阶段的公路进行日常养护工作,完善公路养护规章制度,建立科学管理体力,加强养护管理力度,确保公路在正常使用寿命内正常运行,完成交通运输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路工程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公路工程的建设中,施工的技术管理及公路养护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技术管理是指一个施工企业对生产技术工作进行的一系列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的总称,它是实现项目控制所采取的必要手段。
我国的公路施工技术管理与公路养护都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服务的,贯彻我国的施工技术管理与公路养护措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应坚定不移地执行。
一直以来建筑行业 GDP 占全国 GDP 前列。 几十年来,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20 亿平方米,因此拥有着“基建狂魔” 的称号。 但我国采用传统建筑模式,不仅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而且存在严重的安全事故隐患,同时建筑质量也难以保证。传统的建筑模式越来越不符合我国现阶段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要求。因此,建筑业的转型是未来必不可少的一环。
建筑设计在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与建设过程的多个环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设计中存在的平、立面设计策略转变及设计流程变动、 专业协作方式转变等难点,通过国家政策标准进一步的推进、工厂生产技术的提高和设计师实际项目的积累与学习,现状将得到突破, 从而实现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设计长足的发展进步, 对国家住宅产业化的实现作出贡献。
随着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应用的深入推进,深化设计还将在技术体系、结构体系和部品体系环节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技术体系层面,将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体系,进行标准化、多样化和工业化结合的标准设计。在结构体系层面,将会不断研发和应用新型结构体系,如新型连接处理的装配式受力体系、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