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English     
Home > Books
Author
Title
Subject
Year

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 括但不限于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和数字地球技术。 地理信息是指可以通过地图获取的、与地理空间位置相关的信息。地理信息是关 于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描述。地理信息有时又称空间信息或地理空间 信息。地理空间是一类特殊的空间,这种空间是以大地坐标系统为数学基础的空间。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遥感 R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是地理信 息技术的核心,数字地球(DE)技术是上述地理信息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高速网络 技术、大容量数据处理与存储技术、科学计算以及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等的集成应 用技术。 全书内容涉及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技术、 不动产登记与测绘、土地资源管理、测绘高等教育以及研究生论坛等。反映了测绘地 理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前沿应用。本书内容广泛、丰富、翔实、实用,既有 在科研活动中提升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有来自测绘地理信息工程一线的经验总结,具 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较高的应用参考价值,适合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人员和测绘地理信 息类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ISBN: 978-981-5103-47-2 Date of Publication: 2022
More

我国造园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有着堪称世界上经典的传统园林范例,为此有 世界园林之母之美誉;而园林设计在实践中发展、演化和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接轨,又 是近几十年的事,所以园林设计在我国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过去人们眼中的 公园形象基本是绿荫下的亭台,而随着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对城市园林设计的功能定 位也逐渐健全,越来越多的公园、广场、生态廊道、风景区等成为现代城市的标志, 对城市园林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避险的功能定位,已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 化,再到城郊一体化的大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逐步深化和完善,领域逐步在 拓宽。设计师一方面从传统文脉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又在设计中加入新思潮﹑新理 念,因此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各地在建设和管理城市的过程中,以可持续发 展的理论为指导,注重生态安全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将城市公共园林建设作为城市 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公共园林建设项目争相上马,建设热情高涨。但在规 划建设公共园林时,如何尊重历史和生态基底,顺应自然机理、控制投资规模、降本 增效、营造特色显得尤为重要。今后我国城市公共园林建设应以“生态优先,绿量为 主,提升功能,兼顾景观”为原则,不断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城市绿地、绿 量,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从而逐步建设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生态园 林城市。 本书不仅是空间的艺术,更是视觉的艺术。园林的设计、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人的 视觉、心理和行为,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本书中介绍了园林建筑设计 及其理论、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建设设计等部分,结合古今中外园林景 观发展的脉络,以现代城市环境建设及社会需求为背景,综合各学科对园林景观学科 的需要,并从色彩景观、视觉元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同时结合现代技术及理 论对园林景观、城市建设规划及设计的过程、内容、方法及理论体系进行新的诠释。

ISBN: 978-981-5103-57-1 Date of Publication: 2022
More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科目,阐述了环境监测的理论与技术,是 综合运用化学、生物、物理等多种仪器与方法对环境污染因子进行采集、处理与分析 测试,从而获得反映环境污染或环境质量信息的科学技术。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及时、 准确地掌握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治理提供原始的 科学根据。 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这一特定的生物体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的各种生态条件的 总和,是一个既包括自然生态条件,又包括社会、经济、技术等条件的一个广泛的范 畴。环境保护就是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并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 的根源与危害,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和破坏,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经 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造福人民和子孙后代。 本书结合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各级环境监测站的实际工作需要,力求突出环境 监测方法的实用性、规范性和新方法、新技术的先进性。在内容的选择上涵盖了城市 环境监测的基础理论、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 测、物理性污染监测、环境生物及生态监测、城市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城市的规划建 设等,体现了常规环境监测方法的系统性,又突出了环境监测的新方法、新技术。并 针对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最新动态,适合作为城乡规划、 建筑学、风景园林、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建筑环境及设备等来介绍生态 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本书力求内容丰富,语言简练,简明扼要,规范实用。 由于时间紧迫、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ISBN: 978-981-5103-89-2 Date of Publication: 2022
More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越来越多。为实现城市 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高效地完成,进一步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质量安全的管理体系。随着 轨道交通工程大面积开展,施工企业技术人员被大量稀释,现场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水 平也不断下降,导致施工企业在落实主体责任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与隐患,质量安全 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亟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如果我们可以把 不同的参与方、不同的工程建设目标、不同时段的管理联系起来,运用管理学中的协 同思想进行管理,既可以实现轨道交通项目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效益。 随着交通行业领域的不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 题愈加突出,为了提升质量安全监督的效率,相关工作人员应从积极寻求政策、补充 安全监督力量、编写安全监督要点及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做起,切实提升轨道交 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的效果。 本书主要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监督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 量监督管理,有效地避免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风险,降低了轨道交通建设的事故 发生概率,给城市轨道交通的质量管理提供了经验和方法,为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 提供了安全保障。

ISBN: 978-981-5098-68-6 Date of Publication: 2022
More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范围越来越广,对 施工工艺和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各类地下管道、隧道 及综合管廊的建设中,顶管和盾构是最常用的2种非开挖施工方法。近30年来,顶管从 最初的人工掘进式顶管,发展到现在的泥水平衡和土压平衡机械顶管;顶管截面由原 来的圆形,发展到矩形顶管和异形顶管;管径由原来的800mm2200mm,发展到目前 最大的矩形顶管5500mm×9100mm。盾构由原来的土层推进,发展到现在的硬岩掘进机 TBM);由原来的单一圆形截面,发展为现在的各种大尺寸断面、各种地质条件、 各种长度的隧道掘进施工。盾构与顶管施工技术发展的速度之快,应用范围之广,可 谓天翻地覆、日新月异。 顶管技术和盾构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非开挖施工,尤其是应 用在穿越建(构)筑物、水体、铁路、公路等下方的线状工程。传统认为:顶管是通 过压力把管节顶进要通过的土体中,再把管内土挖走,一般适用于直径2.0m以内中 小型管道的施工;盾构是利用专门的机械,边挖土边衬砌管片,土方挖运都是机械自 动化完成,适用于大型隧道的施工。实际上,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普及化、多样 化及复杂化,盾构技术和顶管技术都有了飞跃式的发展。这两种技术的施工水平越来 越高,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近年来发展的推盾技术更是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综合 应用。由于顶管和盾构都是地下的非开挖施工,均属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 合理的设计方案是工程得以顺利完成的前提,技术方法和过程控制则是安全施工的保 障。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中,应根据工程特点、地质条件及环境状况,选择科学合 理的施工方法,控制工程自身风险和环境风险,以到达理想的工程效果。 地质条件是决定顶管和盾构施工方案选型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施工效率、 质量和安全的基础性条件。顶管和盾构施工都在地下岩土体中穿越,不可避免的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岩土工程问题。本书系统性阐述了顶管、盾构的发展历史、理论基础、 施工内容、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重点环节,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不同地质条件下不同 类型盾构与顶管的施工情况和工程效果,对施工中常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提出了处理 思路和技术措施,有利于促进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全书共分四章,由王刚统一筹划和编撰。第一章概述,由王刚、杨翼飞、任胜伟 撰写;第二章顶管法,由杨翼飞、任胜伟、李卫华、裴生祥撰写;第三章盾构法,由王刚、李卫华、裴生祥、杨飞撰写;第四章推盾技术,由王刚、杨飞撰写。各章初稿 完成后,由王刚对全书进行统一校对和定稿,王荣彦参加了全书的编排与出版工作。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20多年来所从事顶管及岩土工程施工经验和技术成果的总结,并 调查研究了郑州、洛阳等地地铁建设中盾构施工的应用情况,也借鉴了一些前人在顶管 技术和盾构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作者工作和成书过程中,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段的技 术交流中得到省内外知名专家、前辈的指导。在省内顶管、盾构的设计方案选型论证、 施工图评审及专项施工方案论证中也得到了许多启示和收获。在书稿编撰过程中得到了 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中基建筑安装工程 有限公司等单位及个人的技术支持和资料支持。书中引用的一些前人研究成果、技术理 论、工程案例和资料,限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注明,再此一并表示感谢。 鉴于作者的工作经历、施工经验和技术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 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任重而道远,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与环境 情况均有异同,顶管与盾构的理论、施工技术及机械设备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有些 技术方法尚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优化。愿与广大读者及业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 书中的谬误之处请读者鉴谅。

ISBN: 978-981-5103-93-9 Date of Publication: 2022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