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在使用水力、燃煤和核能发电的同时,风力发电也相对应运而生。我国的辽阔海域上风力资源充足,建立起海上发电机组,可以为沿海城市提供电能。
风电场向近海和远海区域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和不二选择,深远海域中的风能资源非常的丰富,而且海域粗糙程度同陆域相比,具备更大的发展前景和优势。所以,从整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海上风电技术在未来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海上可开发风力资源储量约为750GW,在经济发达、电网结构较强且常规能源缺乏的东南沿海地区分布较为密集。而海上风电场的建立,不仅可以缓解其能源环境压力,还能对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海上风电的技术非常复杂,面临着很多挑战。因此,积极主动学习国内外海上风电场建设经验对于发展我国海上风力发电非常重要。
本书主要对海上风电机组建设与安全管理进行研究与探讨。为避免使用化石燃料并寻求新的电源,开发海上风电已经成为目前全球能源产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然而为了开发海上风电必须解决一些重要的工程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围绕在如何能以与传统发电相竞争的单位成本捕获风能实现发电。这取决于海上风电场中风电机组的可靠性、可利用率以及寿命。通过经济高效的维护确保风电机组的可利用率与寿命是降低海上风电寿命周期成本并推进这项新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正在一步步取代人工设计。在工程管理与造价方面,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的发展和应用引起了建筑工程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在设计与施工两个领域存在着明确的分工,大多数建设项目管理模式采用设计—招标—建造模式,其中信息的沟通不畅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瓶颈。所以,人们开始探索新型的技术与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为沟通架起桥梁、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建筑信息模型( BIM)的出现,顺应了建筑业主的这种发展需求。现代大中型建筑项目一般都具有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参与单位多、项目复杂程度高、全生命周期信息量大等特点,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BIM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随着BIM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有很多BIM应用的成功案例。相信随着BIM相关理论和实践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为建筑行业带来更大的惊喜。
本书主要介绍BIM技术在建筑和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并结合实践,详细介绍了BIM建模的流程。本书可作为BIM入门学习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科研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熟悉和掌握BIM软件在建筑与结构领域应用的参考资料。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参阅和引用了一些国内外的文献资料,谨向其作者表示感谢。由于水平所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自然资源一般指自然存在且具有宝贵价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矿藏、气候、水利、生物和海洋资源,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自然资源既无需进行进一步加工,而且对人们有价值的自然物,按照是否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可以分为有形的自然资源和无形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生存的基础,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是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基础。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目前而言至关重要。资产是指企业过去形成或控制的资源,有望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具体指任何公司、机构和个人拥有的任何具有商业价值或交换价值的东西。因此,自然资源资产可以被定义为稀缺的自然资源,且其具备可以为公司、机构或个人等各种利益相关者带来经济利益或生态效益的属性。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关于自然资源开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压力依然很大。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就是要改变自然资源无序开发和掠夺式开发的现状,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并能够促使发展 GDP 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保持平衡。目前我国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仍处在探索阶段。
本书从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背景出发,依据其发展现状,从资源审计的基础知识、审计的基本原理、自然资源的审计内容与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要研究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仅供大家参考。
水利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深入开发与利用水利信息资源,使其能为各种水利应用场景服务,通过物联网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虚拟云技术等的充分应用,构建针对江河湖泊水系、水利工程设施、水利管理活动的动态感知体系,建成适应水利业务动态变化的泛在互联的信息网络,结合水利专业模型与智能算法,开发水利业务应用,支撑水资源保护、水灾害防御、水工程运行、水生态修复、水利综合监督和水行政管理等业务的智慧化决策与管理。
水利工程信息化是指在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信息化平台体系的构建,将各个层面要素整合为一体,形成良好的信息交互体系,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技术形式。新时期背景下,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应用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相关部门将水利工程信息化和水资源数字化建设纳入工作规划体系,以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水平应用,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更高水平的指引作用。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应用还能为地方政府的水利事业管理提供更加完善的参考依据,为水利工程项目规划提供更加翔实的参考,更好地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中,更是离不开各种工程建设信息的交互。因此,做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旨在对水利信息化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进行讲述,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发展过程中仍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水污染常态化治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应对突发水情的成熟防控措施等,亟需在现有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面向应用实践层面进行功能丰富与技术革新,更好地完善智慧水利架构建设,为水利工程行业管理工作实践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完善的水利工程设施不仅可以防洪,而且对改善水资源和水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地保证水生作物的健康生长。有效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可以极大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此外,人类对水资源需求的无限膨胀和水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开发,都离不开水利工程建设。然而,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变量众多,工程的复杂性相当高,大大提高了建设过程的不确定性,容易引发工程质量问题。因此,有必要挖掘影响工程建设的可能因素,为制定建设规划和战略提供有效的指导,从而有效地保证工程的正常建设进度。
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满足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效益。为了找出影响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因素,有必要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和管理。
在信息化时代,对各项基本管理要素的统筹与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的实践价值愈发突出,无论是对于何种规模、何种类型、何种结构的水利工程项目,均可彰显其高效率、高准确性的现实价值,为全面提高与优化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效能提供帮助。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各类数据实现了高度集中与整合,极大程度上杜绝了外界客观影响要素的干扰,使水利工程各类数据信息始终处于闭环管理与运行状态,避免信息判断中的主观因素。现代水利工程施工潜在影响因素较多,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深入应用,才可进行远程管理与监督,实现精准化的数据信息传输,有效解决工程测量、工程设计及工具交付等方面的现实难题。部分水利工程所处自然环境复杂,传统化建设管理手段难以取得实效,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使诸多困难问题迎刃而解,通过全面收集水利工程施工信息,达成相关数据信息快速整合与处理的效果。